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身处疫情防控前线的武汉音乐学院师生,第一时间以音乐为疫情防控助力加油,凝聚精神、坚定信心、鼓舞士气、温暖人心,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抗疫音乐作品。特别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一批年轻的武音学子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创作、制作的抗疫歌曲,比如36位武音青年学子创作、演唱的《明天依然最美》、武音学生们演唱的《楚行者》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表达了对抗疫一线白衣战士的敬意,鼓励人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温暖疫区人们的心灵。学校音乐治疗实验中心开播“音乐疗愈电台”,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录制的“战胜疫情,与你相伴”音乐疗愈自助音频包,进入武汉市各方舱医院(包括雷神山医院)新冠肺炎健康教育网络宣教平台“心理指导”栏目,帮助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减压放松。体现了武音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校爱国情怀和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贡献力量的精神面貌。
武汉音乐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建校起点。其前身包括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1930)、湖南音乐专科学校(1947)、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和香港中华音乐院(1947)等。她们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
学校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音乐与舞蹈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校7个本科专业中3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一流专业。
武汉音乐学院有3个知名的、品牌性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中心,1个是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是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这3个中心对于学校高素质、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艺术科研,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国家和湖北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拔尖创新音乐艺术人才
武汉音乐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其“高素质”的核心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理想信念、人生境界、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其“多样化”的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二是音乐艺术创新性人才培养,一定是多样化的,而不是模式化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不等于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一定是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介绍,他从7岁开始学习音乐,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他最深刻的体悟,学习音乐艺术,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胸怀要大,情怀要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没有一往情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就会陷入狭隘和功利,技术的表现就会成为没有激情和生命力的材料手段堆砌。这是他作为校长每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必讲的内容。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近几年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四位一体,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学术研究,产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传播美的内涵、美的品格、美的色彩,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的编钟奏出时代精神,“中心”面向海内外开展“编钟与民族管弦乐、编钟与民族室内乐作品征集评奖”和委约创作,产出了一批编钟与民族管弦乐优秀作品,成功打造出精品项目“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承接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新成果——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开幕式音乐会和由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琴台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019年5月,“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应邀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精彩上演,海内外20余家媒体予以采访报道,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楚地音乐艺术的魅力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学校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在校内外举办400余场音乐会和100多场学术讲座,面向大中小学生和社会观众免费开放。每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性项目,学校湖北音乐博物馆开展 “汉剧”“古琴”“编钟乐舞”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项目巡展等,发挥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作用。
中国武音,从长江走向世界
前不久,学校注册了两个品牌,一个是“华韵楚风”,一个是“长江之韵”。“华韵楚风”是一个系列,展示武音创作表演成果,如“华韵楚风——武音交响音乐作品巡演”、“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等。“长江之韵”是一个系列,展示武音国际交流成果,其代表作就是“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
由武音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办的“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从2017 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等 11 所知名专业音乐院校参加交流展演,2018 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26 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乐院校参加交流展演,2019年,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等31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乐团参加交流展演,一大批著名教授、艺术家、学者汇聚武音,举办了155场高水平音乐会、学术讲座、大师公开课和工作坊。学生在校内直接聆听世界著名音乐学院教授的授课,感受世界著名艺术家的风采,形成了一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师生的荣誉感。新华网、人民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10余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新华网的报道3天内点击率达到90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武音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展演季期间,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音乐学院等20余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乐院校的院校长到访武音洽谈交流与合作,与21所世界一流和知名音乐学院签订交流合作协议,聘请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教授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以柔性多样化的方式来校长期或短期教学。
今年的“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将于11月、12月采用线上云端展播的方式开展。
近年来,武音大力推进中国音乐艺术向世界传播,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楚地艺术魅力风采,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学校东方中乐团、编钟乐团、室内乐团等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等世界一流音乐平台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艺术交流、访学等每年100多人次。
“希声”之境,音乐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载体表现人的思想情操的艺术,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有声表现无声,用有声、有形的载体和音高、节奏、音色、技法等方法手段表现美的内涵、美的品格、美的色彩的艺术,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揭示的就是音乐艺术意境创造表现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感染力、魔力和魅力,也是“希声”之境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数千年的杰出创造中,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道与技”、儒家的“德与器”所揭示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到虚实动静、气韵生动的整体艺术形象,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的方法手段,甚而到把有无虚实具象化、技法化而形成的丰富而复杂的中国音乐声韵技法表现体系,无不体现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和体系方法。
声音是有内涵、格调、品质、色彩的,艺术家的思想境界、胸怀情怀、人格修养、审美追求、想象力非常重要,精湛的技艺非常重要,这也是胡志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追求和艺术创造实践的课题。
“希声”之境是音乐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这是胡志平的体悟,比如中西音乐艺术,文化背景不同,技器和方法手段不同,但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却是相通的,以有限表现无限,所谓“象外之象”、“弦外之音”是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所在,又何尝不是一切音乐艺术创造的追求。
责编:王瑞景、张靖雯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