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钢琴艺术生涯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均有着不解之缘;
他年少求学就博采众长,先后跟随六位良师研习理念与实践基础;
他在祖国各地多次成功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多次远赴国际演奏与交流;
他既是技艺卓群的钢琴演奏艺术家,又是孜孜不倦的理论教育开拓者;在兢兢业业的教育传播中,不断耕耘着音乐艺术的希望之光。
博采众长的钢琴表演专业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第一人”
对于李民而言,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求学从师之路是一段意义非凡的难忘经历。1984年,他进入钢琴系专业深造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机缘之下,李民曾先后师从六位良师,他说:“这段特殊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当时却略感波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了六年的书,期间因为各种因素,教我的老师一直在换。他们每一位都是国内非常资深又著名的专家级学者,但彼此的教学理念跟方法也各不相同。那时,还尚处在学习阶段的自己会觉得刚刚适应了一位老师,可能又要面临一位全新的老师,这样的节奏跟起来有些吃力,心里不禁着急焦虑。”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民从未放弃努力,虽然先后面对的老师有所不同,但这也成为了他钢琴专业学习之路上博采众长的源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的钢琴教育体系将理论教学研究划分在了音乐学系或教育学系当中。在李民读硕期间,钢琴表演学系中还从未出现过研究理论教学方向的先例。但恰恰因为前辈老师的引领,使得李民成为了国内钢琴表演专业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第一人”。李民说:“现在看来,这段时光对我来说太有价值了。短短几年,可以跟随这么多位前辈去学习,去接触大量的信息跟内容。要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那对于钢琴的理论研究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理念在我今后从事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都受益良多。”
筹建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 以专业特色传播音乐文化
2001年初,李民调入中国音乐学院,负责组建钢琴系,并于同年10月出任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如何能够在钢琴表演学系里开设好理论教学专业课程,这是李民一直在思索的课题;而如何权衡与完善钢琴专业整体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是李民不断探索的方向。他说:“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但最初筹建的时候,我在很多问题上会提出一些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新思路跟视角,也伴随着一些争议。”
在教育观念上,李民认为专业的整体性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李民回忆道:“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学院是一所旨在研究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校。早年间,学校并没有去重视像钢琴或管弦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西洋专业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发注重成为具有全学科教育完整性的音乐学院,这里涉及到的包括钢琴专业的建设,恰正是我所一直坚持的。”当民族音乐形态与西方音乐形态可以有机结合时,本身也是一种传播跟弘扬音乐文化的方式。在钢琴系筹建过程中虽然持续面临着资源匮乏、人力稀缺等困难,但李民始终希望把筹建工作做坚做实。他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不断克服与完善,他相信必须要将这个西洋专业的教育做好,以便于更好的借助它的力量去传播中国音乐文化。在政府与学校领导的各界支持下,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学条件在后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方面,学校引进了大量的教学设备,保证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学系吸引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队伍。李民说:“有很多老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不仅承担了钢琴教学的工作,同时还利用自身资源逐渐稳健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比如邀请国际上的演奏家来华交流等等,我们从教学本身,再到实践、科研等各个维度都有很好的发展体现。”
科学发展注重实践教育 完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
在近20年的教学工作中,李民认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重中之重,他说:“我发现要建设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最主要的两大任务是关于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的打磨。”当师资力量的打造已经有目共睹时,李民接踵面对的考验就是关于课程教育的设置。是他首先提出了建立国内最全面的钢琴表演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文化课涵盖包括:艺术史、钢琴文献研究、室内乐等众多集体课程,以及专业老师一对一的辅导课程。其次,钢琴系在实践课的教育上亦成果显著,既有基层音乐会的自主举办,又有国际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李民说:“学生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培养跟历练。”
2005年,李民担任中国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职务,对于这份教务职责,他也颇有使命感。李民说:“其实刚接触教务工作的时候是临危受命,但几年下来却深有体会。我觉得音乐学院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当然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另一条就是要在学生管理制度上下功夫。有时候我们对于学生的管理,是否过于松散,又是否过于刻板,这些都是在不断的教育经验总结中要去调整和改善的,要懂得遵循学生们的学习规律。比如关于学习规划,当学生们还没有去练习一首曲子的时候,很难让他去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就辅助他们将前置的规划转变为后置的总结,在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根据实操情况去完善学习规划,这就是更加合理又有效的方法。”
中国钢琴学派建设初具规模 民族文化自信让世界倾听
谈及钢琴艺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早前就提出了“中国钢琴学派”建设的重要课题,关于艺术学派的划分也一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李民对此的理解是,与其说这是一个理念,不如说这是一种号召。在当今这个年代,口号不是喊出来,是做出来,但为什么需要首先有人去号召、去倡导,是因为需要让大家达成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共识。现如今,我国的钢琴艺术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都颇具规模,无论是从钢琴普及人数,钢琴产业发展,甚至像郎朗、李云迪等众多优秀的钢琴表演艺术家们的国际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是说为了要划分学派而去划分,而是从人才培养、教学研究、艺术创作的各个角度,对外喊出中国钢琴学派的概念是具有自身价值的。
李民认为在钢琴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需要被更为广泛的传播,他说:“我们中国音乐的范围,对于形式与艺术的追求本身就与西方音乐有很多不同,那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并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不仅要会演奏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更要通过深远的传播进而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未来,不仅需要沟通交流,更需要弘扬引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现在去提出中国钢琴学派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身兼钢琴演奏表演者跟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李民相信,艺术交流在世界范围内的根本是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识和认同,当我们有了很好的文化认知和认同后,人与人、国与国的沟通将变得更加无界、和谐、美好。
责编:王瑞景、张靖雯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