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民打”音乐人;他是一个从教三十余载传道解惑的学院“老炮儿”;他是一个坚持将民族打击乐推出国门的“国美推手”;他学而优则演,演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传,人生从未止步;他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不断谱写新的作品,回馈舞台、回馈观众;他不断优化打击乐的教学实践和创新,回馈学校、回馈学生;他不遗余力开展民族打击乐学会工作,助力其普及与发展,回馈社会、回馈大众。他就是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协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以东。
吃“百家饭”长大的“鼓乐狂人”
王以东从小就酷爱戏曲与音乐,1978年春天,未满14岁的他怀揣一把十七苗传统笙报考山东艺术学院。最终,幸运地被打击乐专业录取,自此开启了自己的鼓乐人生。但那时候国内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并不完善,山东艺校音乐科并没有专职的打击乐教师。在艺校三年期间,四处拜师学艺几乎成了王以东的常态。他分别到山东歌舞剧院、山东京剧院、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和前卫歌舞团找多位老师学习中西打击乐演奏。就这样,靠着吃“百家饭”,王以东硬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弥足进步。
1981年,王以东顺利从山东艺校毕业,恰逢中国音乐学院恢复招生,他再次顺利通过专业考试、音乐基础课程和文化课测试等重重考验,以优异成绩被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打击乐专业录取,幸运地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复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但那时的打击乐专业教师依然非常紧缺,即便是中国音乐学院这样的国内顶级音乐院校,也没有专职的打击乐教师。无奈之下,王以东重操吃“百家饭”旧业,先后跟着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李真贵先生、王建华,中国戏曲学院李朝阳,中央民族大学买买提明,中央民族乐团朱啸林等诸位老师,学习排鼓、大堂鼓、京剧锣鼓、民间锣鼓以等多种民族打击乐器与乐曲。同时跟随中央乐团方国庆老师学习小军鼓和木琴演奏,从此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中西打击乐基础。
回忆起这段“光辉岁月”,王以东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几乎是同时跟着七个老师学习,一周至少要上三次的专业课。如此高压状态虽然辛苦,却让他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夯实了基础理论、提高了演奏水平。但好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中国打击乐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无论是教学、教材、曲目,方方面面都比较匮乏。而如今,无论是民族管乐队、西洋交响乐队,还是流行音乐范畴以及我们的戏曲音乐,打击乐的整体发展都不能同日而语了。
亦教亦演,教学离不开舞台实践
1985年7月,王以东本科毕业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次转折。他凭借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留校任教,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复院以来第一位留校任教的打击乐专业教师。但是坚信“教学离不开舞台实践”的王以东,经常随校内外的乐团赴各地演出,也一直作为中央乐团的客座演奏员活跃在舞台之上,积累了大量的演出经验。在教学和演出的实践中,王以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充实教学理论体系,提升演奏造诣和教学业务水平,这是一种教与演的双向提升。
但在1995年,王以东阔别工作学习了十余年的中国音乐学院,调入中央乐团担任打击乐演奏员,以期丰富舞台演奏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半年后,中央乐团重组改建为中国交响乐团。王以东成为中国交响乐团首批演奏员,随团奔赴欧美亚地区各国以及含港澳在内的国内许多地方演出,几乎每年都要参加近百场交响音乐会的演奏,演出曲目丰富、种类繁多。就是在这样高强度工作中,他尽兴地展现每首作品中打击乐的表现魅力,观众认可与赞赏给了他更加奋进的动力。
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千禧之年,中国音乐学院安排专人联系到王以东,希望他能够继续回校任教。直到这时,王以东才了解到在他离开中国音乐学院的五年时间里,学院的打击乐专业教师也空缺了整整五年。虽然此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爱乐乐团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面对此情此景,王以东毅然放弃了乐团的宽广舞台,回归母校,重登三尺讲台。王以东深知没有专任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是何等地困难和艰辛。因此,他此次重返讲台,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并“一条路走到底”地坚持到了今天。
这些年,在全院范围内给各专业开设节奏与打击乐训练课程,并坚持写作出版了近十本专业教材。本着立足民族打击乐的民族性与传统性原则,融合西方音乐记谱、教学及演奏法,基于对本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探索,由王以东编写的《中国打击乐教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打击乐专业教程”系列丛书,对非打击乐专业的节奏与打击乐训练课程达到了新高度。
做民族打击乐的普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做好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之外,积极推动民族打击乐的大众化普及和海外推广也是王以东一直在坚持的主要工作。他说:“打击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当代高等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科,建立及发展尚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人们对打击乐专业范畴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因此,如何让大众了解中国打击乐,推广打击乐到基层到全民,是我一直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王以东始终坚持“推广与普及基层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针,将打击乐带入社会。一方面,他通过民间的机构在舞台表演、作品创作、教学的系统规范、乐器制作等范畴予以强化,一方面通过考级、交流、普及、鼓乐节等多维度推动打击乐的发展。让打击乐走进大众生活,共同分享节奏韵律给生活带来的快乐。
我们的民族打击乐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厚重积淀,根植于幅员辽阔的多彩文化中,包含了对各地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风情的体验与理解,体现出中西打击乐的碰撞与融合,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在传统中发展求新。在如今“文化自信”的号召下,继续带领打击乐艺术走出国门,依然是他不变的使命。王以东表示他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和交流的进度。但王以东也很清晰地认识到,走出国门非常重要的是需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他表示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的输出,需要有一个标准。
王以东说:“品艺中欧国际文化艺术专题活动,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海外宣传的高规格平台,一定要体现它的专业化、标准化。我们愿意提供相关的资源为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和推广,跟这样的平台建立系列化、全方位的长期战略合作。”
有人曾问王以东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他说我们民族打击乐的霸气源自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成就的民族自信。诚然,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丰富缤纷来自56个民族的多彩文化,其多元发展更是彰显了华夏艺术海纳百川的胸怀。学无止境,传无止境。 (金惠子)
责编:王瑞景、张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