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指挥,他是一个演出团队的灵魂。他的指挥棒运行的点线之间闪烁着生命的活力与光彩。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守护国歌,文化输出,国际交流……他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团原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主席、著名指挥家——于海。
“肩上的重担,促进我不断成长”
1970年,不满15岁的于海凭借努力和天赋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今年他正好从艺50年,迎来了军旅人生新的里程碑。这50年间,于海参与并见证了许许多多的重大活动。在回忆和总结过去的时候,于海感到十分荣幸。
于海曾在1999年担任国庆50周年庆祝活动千人联合军乐团副团长兼总指挥;2009年,他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国庆60周年的盛大庆祝活动中担任千人联合军乐团团长兼总指挥;2015年9月,他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担任1200人解放军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在2019年国庆70周年的天安门文艺汇演中,他也以艺术总监的身份参与其中……
对于海个人而言,印象最深刻当属于国庆50周年时第一次挑重担。当现场全场肃立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手都在哆嗦。但基于经验的积累,于海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一瞬间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一次,无论是在音乐素养、指挥水平、领导能力,还是在个人体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于海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军人,我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站在指挥台上的那一瞬间给了我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也留给了我无限的感动与回忆。”
指挥是乐队的核心与灵魂
“指挥”是于海很重要的一个身份,但他音乐生涯却是从乐器演奏开始的。在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前些年头里,他一直从事单簧管演奏。在1978年,军乐团的领导决定让于海改学乐队指挥,他的人生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执著和悟性以及对乐队指挥的热爱,于海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家。
数十年来,于海先后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响乐团等著名团队举办音乐会千余场,出版录制唱片数十张,其指挥艺术深受观众喜爱。谈及指挥这个职业,于海表示其实很多观众不太了解指挥的重要性,他认为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于海说:“同一个乐队、曲目、剧场,但因指挥不同,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指挥一定是带着极强的主观解读,要把作曲家的思想通过你的理解、修养和水平传递给团员。”
同时,于海认为成熟的指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练习”。指挥要通过大量的排练把思想灌输给团员,在反复的打磨中精益求精。此外,指挥还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于海早年有一次在北京音乐厅演出,突然停电,他紧急“召唤”出全乐队最熟悉的乐曲救了场。还有一次彩排中,悬挂幕布的铁杆“哐当”一声重重地砸在他的脚前,但于海丝毫没有受到干扰……可谓“大将之风”尽显,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
“在大师面前 我现在仍是个学生”
对于我国现阶段指挥专业发展前景及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于海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的指挥专业,应该提升内涵追求,而不应该停留在技术的表面。于海说:“指挥是一个永远学不完的专业,在大师面前,我现在都觉得自己是个学生。”而对于非专业的指挥,于海也希望大家能热爱这门艺术,即使不需要特别精深,也要有最扎实的基本功。
此外,对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于海坚信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国际友人从一开始的冷漠到最后的热情,给于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好的音乐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和精神。
在于海看来,文化自信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中国人不能盲目地追崇国外的文化,要真正地从自身做起去打造文艺精品。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摒弃国外的文化,相反国际间的交流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于海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封闭,我们对自己的肯定的同时,也要开放胸襟对外学习。引进来,走出去,将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于海是杰出的音乐家,对于音乐家来说,艺术就是他的人生,既要总结学习,也要不断开拓人生新的可能。这些年,于海在全国各地进行上百场“我们的国歌”主题演讲,做国歌的守护者;担任许多全国性和国际性音乐比赛的评委,化身伯乐选拔优秀的音乐人才;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躬耕三尺讲台之上;带领团队赴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演出,努力做好文化的输出和弘扬……相信于海在接下来的艺术人生中也会解锁更多的精彩与可能。
对于“品艺中欧”国际文化艺术系列专题活动,于海希望通过这样专业的平台,搭建起沟通海内外文化艺术的桥梁,希望媒体可以更加关注中国的文化艺术,关注管乐的艺术发展。同时祝愿该专题活动越办越好,被更多的海外华人认知和了解。(金惠子、郭东洋)
责编:张阳、王瑞景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