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用世界的技法 表现中国的文化

2020-05-26 10:14:22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1590459291639410.png

提起吴灵芬,很多人知道她是我国少有的既站舞台又站讲台的指挥家和老师。同时作为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国家大剧院的合唱指挥,她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普及以及音乐教育的提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么多身份中,吴灵芬说老师是她最主要的使命,因为这项事业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中国的合唱事业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传承……

对作品要做到心中有数

无论是当教师还是指挥,吴灵芬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在讲台上教好学生,离不开在合唱队做指挥的实践。因为指挥的作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换到课堂上,自己则是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的音乐更新特别快,吴灵芬认为自己的工作要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形成互相切磋、探讨、成长的关系。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生一滴水,你需要有一桶水。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要教会学生找到泉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很快地蜕变,并找到音乐的真谛。”吴灵芬说,现在的音乐环境给年轻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自己的职能就是带着大家共同去创造艺术品,通过表演与观众完成互动。

多年来,吴灵芬形成了自己融贯中西、个性特征鲜明的指挥风格。同时,她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合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独树一帜的“吴氏”音乐教学法使她在音乐界、教育界享有盛誉。在不少同学的眼里,吴老师非常严格、雷厉风行,而吴灵芬认为这均源自于她对作品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是她的底气,让她有了“我说了算”的强大气场。吴灵芬说:“无论是站在合唱队面前还是在学生面前,我能讲出这句话,离不开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她也一直对学生说,指挥是一个“苦海无边、回头无岸”的工作,选择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永远保持热忱。

做传承就要骨子里爱音乐

吴灵芬自幼就生活在音乐的熏陶中,用她的话讲是在教堂“听合唱长大的”。因此,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无论是在北京河北梆子剧院、北京歌舞团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工作,还是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学、赴俄留学归来接触合唱事业,吴灵芬从未偏离过自己的音乐之路,且总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指挥家郑小瑛教授的学生,恩师也在传记里评价吴灵芬道,“她不是一个需要别人动员的人,只要脑子里想到的事情,就会给自己布置任务去执行。”

吴灵芬表示骨子里要爱音乐,这也是做音乐传承最基础的条件。她说:“我挑选学生也很苛刻,热爱音乐是首要标准,因为不喜欢的话就没有主动性。热爱能让我们投入其中,让我们有严谨的学风,让我们事无巨细做好本职工作。“吴灵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就拿挑选作品来说,无论是传授学生还是筹备音乐会,她都会精心挑选最优秀的作品。她坚信那些能够滋养心灵、丰富生活的作品,可以发挥艺术对人的熏陶作用。这些作品也能在学生的心里种下追求文明、追求品味、追求高雅的种子。

现在疫情期间,吴灵芬也未停下自己的工作,她组织了大量的作曲家线上分享作品,为学生远程授课,此外还在负责中国合唱协会网络协会的日常工作……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去输出,无论任何年龄都可以做别人眼中的“拼命三郎”。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多年来,吴灵芬多次出国指挥演出,多次担任国际合唱比赛的评委。在2004、2007年她还带领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合唱团赴法国、奥地利等国家演出,斩获“最佳合唱团”的赞誉。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的国际研讨会上,多次介绍中国音乐、排练中国合唱作品,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出去,一直是吴灵芬教授所坚持的。无论是带着最优秀的作品走出国门,还是利用一切机会进言献策,她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也有了很多心得。吴灵芬说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短板和瓶颈是什么,比如我们的识谱教育跟国际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的基础教学在国内还不够受重视,我们的作曲家大部分都在创作“命题”作品,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对于合唱指挥来说,国外已有七八百年的合唱历史,我们要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技巧与理论体系,但一定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在哪里。”吴灵芬说我们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优秀的作品,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找准立足的根,才能写出反映自己脚下乡土味道的作品。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作曲家越来越多,他们也在探索并创作合唱作品让世界通过音乐了解中国。

用世界的技法,表现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吴灵芬说,她一直信奉罗曼·罗兰的格言,要不停克服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偏见,扩展自己的心胸。虽然自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但干这一行就要心怀敬畏之情,无畏外界的干扰,排除万难,投入其中,只为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与使命。(金惠子、郭东洋)


责编:张阳、王瑞景

  • 路过